为什么国家越小却越要自称大?
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理解不一样。英国的名称来源自地名,冠之以“great”早先并无褒贬。 2、日韩大概处于民族的自卑心理。 半岛国家处于大国边缘,需要大国听到它的声音,所以夜郎自大。 倭国囿于一岛内,心理上狭隘自私,占有欲强,想让大陆上国家承认它,也难免自我膨胀一番。 3、反之,大国一般都有容纳的胸怀,不需要别人承认自己大,本来就是,也不在乎你小瞧我。现在的粪青就有这毛病,别人一说就急,还是不自信。 附:英国国名来历 英国的名称。中国人习惯上叫做“英国”的这个国家,其实全名叫“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为什么韩国人总觉得中国有些领土是他们的?
不要说中国的有些领土是他们的,宇宙都是韩国人撞开的。
最近看了看电子版的韩国历史书,对于土地这方面的曲解,也是可怕。在去年的“运动会事件”韩国希望中国归还长白山地区。我就快笑哭了…领导人为了树立韩国民众很厉害的的内心独白也是下了不少功夫。与此同时,韩国人还嘲笑日本人曲解了战争的历史,土地的分配,都不看自己的做法和日本人的做法大同小异。还有一些更搞笑的历史文化,韩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真的是笑哭了…韩国人自己想在幻想中称霸着世界,他们都觉得中国是个很贫穷的地方。
曲解历史,不但会毁了一代人对历史的认知,也会让一代人误入歧途。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以至于让韩国人嫉妒要眼红,但是韩国曲解历史的同时也在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好的去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韩国就是抓住了我们对有一部分文化的漠视,奋起想象。
新加坡面积这么小,没有战略纵深,为什么不学美国那样向马来西亚买地?
虽然现在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存在感很强,但是土地在东南亚地区就特别不显眼了。
面积狭小没有战略纵深,国家不安全这里我们先不谈,就连新加坡的国民生存使用也是十分有限的——毕竟现在新加坡的国民总数达到了58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8000个人居住,如此的人口密度在国际上都是相当罕见的。
新加坡当局如今解决人口密度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的扩大填海造陆的面积——新加坡从最初的580平方公里的土地到现在724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通过不断填海造陆得到的。
并且新加坡填海造陆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了。
——自19世纪初,新加坡就一直在努力的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首先是将自己土地上的山土挖下来去填海,后来自己家的土地用的差不多了也就开始从邻国家购买沙子填海。当然,由于新加坡的举动太过于疯狂,导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也就引发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因为海域上问题矛盾层出不穷。
后来在马来西亚多方交涉之下,新加坡周边的国家也就不卖沙子给新加坡了,现在新加坡只能够通过从海外其他国家购买沙子进行填海,因此陆地扩张的速度也减慢了。
因此,从长远来看,再继续通过填海造陆来实现大面积扩张,对于新加坡来说已经不现实了,毕竟不仅成效慢,成本也是十分高昂的。
那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效仿美国卖地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而且可以一劳永逸。
再者,周边的马来西亚人口相对稀疏,甚至说与新加坡相邻的岛屿都无人居住,如果新加坡能够将这些岛屿给买过来的话,那么用地紧张的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那么新加坡为何自始至终都没有购买土地呢?作为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它显然是不差钱的,它没有学习美国买地后面肯定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存在。
首先,两个时期土地性质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美国购买土地的时候正是全球殖民最疯狂的时代,当时欧洲各国在北美大陆所占领的土地都是自己凭借着武力进行的圈地,根本不是国家的固有领土,说白了就是临时性占了一块土地。而且那个时候也并没有高精度的地图,所以对于全球的土地认知界限虽然有,但还是比较模糊的。
再说,当时各个殖民国之间为了争夺殖民领土战争不断,加上被殖民地区的土著居民也不断的奋起反抗,所以各殖民国在自己殖民地的管理并不是很稳定。
包括俄罗斯将阿拉斯加地区卖给美国一事,当时甚至是俄罗斯人主动提出来的。
——因为阿拉斯加距离俄罗斯的首都实在是太远了,远程控制来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每年在此地的税收远抵不上为占领这里所需要的支出。更别说,当时俄国的刚打了败仗,这块地即便是俄国不卖,后来也是保不住的。
俄国觉得这是一块赔钱之地,即便自己再舍不得土地,也要想尽办法将它处理掉。所以俄罗斯也就主动表示想将土地卖给了阿拉斯加,而当时的美国也财大气粗,没经过思考就买了下来。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新加坡周边的马来西亚海岛都是属于这个国家固有的领土,而且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之下,这些领土也不可能被其他国家抢去,这些领土上的居民也不可能有意愿去脱离祖国。
现在国际上为了一丁点的领土或者说一个看不见的岛礁,都可以争得死去活来。在这样的国际时代背景之下,马来西亚政府又怎么会为了钱就将自己的海岛给卖了呢?
我们退一万步讲,即便马来西亚政府真脑子秀逗了,打算卖了,但他们在落实这个政策的时候,肯定会引发百姓的游行,从而影响执政党在国家的地位,给对手创造机会。
所以就算一个国家的领导系统再傻再迷糊,也不会办出如此傻事。
再者,如今新加坡的军事实力不强,但美国在当时买地的时候却是异常豪横。
美国所获得的那些土地,与其说是与各殖民国之间的公平交易,倒不如说是强买强卖或者说是威慑买卖。
——在欧洲人到达北美洲之前,此地一直是属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生活地区,后来欧洲发现北美洲有大量的银矿之后,便疯狂地来到这里圈地,而美国最早是英国圈的一块殖民地,后来从英国获得了独立。
独立后的美国实力不断的发展壮大,它开始对土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贪欲。而当时交通也不发达,通信也不是很方便,所以欧洲各国对于北美殖民地的远程控制非常的困难。
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信用值并不比现在高,而且国际形势也缺乏一定的平衡性,如果各殖民国不将这些土地卖给美国的话,美国很可能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将这些土地拿到。
——再比如说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地区卖给美国之前,美国就已经表现出要准备军事侵略路易斯安那了。当时的法国已经陷入与英国和俄罗斯的战争之中,根本无暇顾及这个隔海相望的殖民土地。所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才会将路易斯安纳于1500万元的价格贱卖给了美国。
在此之后拿破仑也曾明确表示这1500万甚至不够他在北美洲一周的军费。说白了拿破仑是为了找到一个台阶下,毕竟这块地他在当时也完全顾忌不来,是迟早要丢的。
这与俄罗斯当时的想法可以说是如出一辙。
而与之相对比的是,新加坡虽然富裕也拥有一定的军事化装备,但是新加坡根本没有能力威胁到马来西亚。
从古至今的国家之间的土地交易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强买强卖的感觉,新加坡根本没有这样的一个实力去强买周边的任何一个海岛。更何况这些海岛又都在马来西亚的门口,马来西亚管控起来也特别的方便,就算新加坡想要通过一些流氓方法去占领,也是不现实的。
说到最后,再来做一个精简的总结。
——国际环境不一样了,领土在如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际上土地用钱来衡量价格应该是越来越难了。美国当时虽然实力强大,但也是借助了特殊的国际环境才能够趁火打劫,谋取利益;显然,新加坡不仅没那个实力,而且也没有当时那个混乱的国际环境与秩序作为依托。
有四种官方语言的新加坡,为什么国土面积却很小?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关于抗疫的演讲,喝一次水换一次语言,一场讲话下来,用了三种新加坡官方语言,被网友戏称也想拥有喝口水就有换种语言的能力。
新加坡作为华人占比75%以上的国家,许多人以为它的官方语言是中文,作为移民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其实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分别为:英语、中文、马来语、泰米尔语,其中英语是第一通用语,而马来语是国语。
一般的国家官方语言只有一种,比如英语系国家官方语言就是英语,我国的官方语言是中文,而新加坡作为国土面积很小的一个国家,为何有四种官方语言呢?
在抗日战争期间,南洋华人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洋并不是特指某个国家,而是明清民国时期对东南亚的统称,新加坡便位于南洋,即现在的东南亚地区,直至现在新加坡仍有非常厉害的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国土面积非常小,只有714.3平方公里,比香港(1106.34平方公里)还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城面积。国土中除了新加坡岛以外,还有周围的63个小岛,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因为地方太小,它还有一个别称——狮城。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末端,毗邻马六甲海峡的南口,它的北面与马来西亚隔着一道柔佛海峡,但是建立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相连,南面是印度尼西亚,中间隔着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隔着一道马六甲海峡。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各种人种和民族的包围之下,离之最近的马来西亚通用马来语,印尼通用英语,离中文地区更是隔着遥远的南海,显而易见中文在东南亚地区没有肥沃的土壤。
虽然华人占据主要人口,但一方面华人并不是最初的土著居民,另一方面华人在东南亚政治上并没有非常有力的话语权,语言地位受制于政治地位,因此中文无法成为第一语言。
新加坡全称新加坡共和国,因连续两代领导人为李光耀李显龙父子,又被网民戏称为“李家坡”。
新加坡最早主要人口并不是华人,在18世纪之前不断处在被争夺中,18世纪到1824年,新加坡被柔佛王国所统治,1824年由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接管,新加坡成为英属殖民地。
在莱佛士手中,新加坡得到了迅猛发展,直至现在,新加坡的一些地标仍以他的名字命名,比如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莱佛士广场、莱佛士书院等。
1941年,日军开始攻击新加坡,仅用时两个月就击败英军完全占领新加坡,英军总司令宣布无条件投降,自此直到1945年,新加坡进入日据时期,被日本占领的三年,对新加坡华人来说是灾难的三年,为了报复新加坡华人对中国抗日的支持,日军在新加坡大肆屠杀华人,史称新加坡大屠杀。
1945年日本战败,英国重新接管新加坡,并将新加坡作为英国的直属殖民地,然而经过战争和世界各地去殖民化运动的影响,新加坡民众的想法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他们希望得到更大的自治权,岛内对独立和自治的呼声越来越高,1963年,李光耀当选新加坡第一任总理,同年经过公投,新加坡脱离英国正式加入马来西亚。
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之后,因为种族、经济等原因,与马来中央政府嫌隙日渐增大,马来政府为削弱华人对马来政治的影响力,决定将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割裂出去,因此1965年,新加坡又被踢出了马来西亚,从此以后成为完全独立国家。
在新加坡独立的历史中,随着早期华人的繁衍和新的华人加入,华人渐渐成为新加坡第一大人种,直至今日,已占据新加坡总人口的75%以上。
经济环境
新加坡的经济模式很有趣,既不同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与西方的资本主义又不完全类似,它的经济模式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核心领域由国家掌控。
由于国土面积的原因,新加坡无法像马来西亚一样发展种植业,幸运的是它位于作为世界重要海峡之一的马六甲海峡的入口,依靠马六甲海峡发展了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贸易、金融业、旅游业,其中尤以国家贸易为重。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得益于国际贸易的红利,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使之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和纽约、伦敦、香港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
国际贸易、金融和旅游业,每一项都离不开英语,20世纪中叶中文在全球有一定的局限性,英语成为第一官方语言就成为必然,新加坡英语普及率非常高,学校的官方教学用语也是英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经济支柱决定语言方向。
语言环境
新加坡属于多民族国家,在新加坡的华人最早从明代就开始在东南亚谋生,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东南亚带去第一批华人移民潮,其中大多来源于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因此闽南语和客家话是早期新加坡华人的主要使用语言。
在新加坡刚独立时期,许多华人使用中文,甚至大部分的华人学校也是中文教学,后来在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努力”下,一系列抑制中文的运动被发起,直至1980年唯一的中文教学大学南洋大学被停办,中文教育彻底退出新加坡教学。
从此以后中文在新加坡境遇每况愈下,由社会主流语言变为一门外语,英语成为新加坡主流用语和第一官方语言。
现在的新加坡看到了中国的发展,把中文作为了学校教育的选修课,然而华人的年轻一代,英语比中文流畅许多。
同时为了平衡国内各种民族,马来语和印度语也被列为官方语言。
中文的书写语分为大陆推行的简体字、中国香港的繁体字和中国台湾的繁体字。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两任总理都是非常务实的领导人,在建国之初他们根据国家发展实际需要推广英语,而中国大陆发展起来后,又本着方便务实的原则,在1977年将简体字定为新加坡中文的官方书写语言,同样马来西亚华人学习的也是大陆简体字。
所以,社交平台上写简体字的不一定是中国人,还有可能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
新加坡是除中国之外唯一一个华人占主要人口和掌握政权的国家,然而,新加坡与中国1990年才正式建交。而且新加坡国内的中文环境也在日渐削弱,多少让人有点惋惜。
为什么韩国国土面积和俄罗斯等国家天壤之别,反倒在国家名字上加个大字?
韩国为了表明自己不是小国,就在国名前加上“大”字,曰“大韩民国”,又害怕空口无凭,不能令人信服,于是就在历史教科书上下功夫,称韩国古代地大物博,桓国、檀国就是历史见证。
根据其记述,亚欧大陆大多是韩国古时候的领土面积,东至日本,西达波斯湾,南到东南亚,北及北冰洋,可谓是巨无霸,难怪韩国自称“第一宇宙强国”,原来是有来头的。
只是这样的记载在众多国家的历史文献中,连蛛丝马迹都没有,韩国怎么就保存的如此翔实的呢?其实,这只不过是韩国的虚荣心在作祟,是盲目自大、不敢正视现实而已。
所谓的桓国、檀国古王朝,出自于1911年韩国人桂延寿所编的《桓檀古记》,该书以神话的形式将韩国的古代历史描述的天花乱坠,栩栩如生,而此前韩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书中说,桓国的始祖源自神话人物帝释天,是地球之神,诸如古代的鲜卑族聚居区、小亚细亚及俄罗斯西伯利亚等都是其统治范围,即便前苏联也遥不可及。可惜这种夸大其词的神话传说,却被韩国人当着正史,津津乐道,难免对目前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愤愤不平,闷闷不乐。
其实,韩国的历史谁不清楚?一直以来不是做别人的藩属国,就是成为被奴役的对象,至今还在美国的控制下苟延残喘。
不过我们也不能妄自尊大,韩国也有可取之处,比方说韩国世界制造第一
或许很少有国家可以享有世界第一,世界之最,类似于此的称号。然而韩国制造无疑是世界第一的。根据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韩国商品出口至全球244个国家。
(相关数据链接:1995年,韩国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人均收入首次突破1万美元)下图选择将人均GDP和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得出两个基本结论:
(1)GDP的增长对于钢铁的消费具有带动作用;
(2)人均粗钢表观消费在多数国家中都有峰值。
根据结论(2)可以看出,已经走完工业化进程的日本及美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达到500KG左右就出现了回落趋势,而韩国是所有国家中的特例,人均粗钢消费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且持续处于增长过程中。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韩国钢材的直接出口及间接出口都非常大量,而这与韩国本土制造业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