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东丰县支行因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行为被罚 55 万,这起到了什么警示作用?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观点 来源:威海房产网时间:2024-09-17 08:15:42

农行沈阳分行遭罚50万,严查违规人商品房贷款是为什么?

辽银保监罚决[2021]第15号行政处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46条,辽宁银保险监管局决定罚款10,000元。惩罚决定的日期是2月26日。

农业银行沉阳分公司于1994年11月成立。公司类型是一家公司班级(国有控股),业务范围包括:处理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业务;搬票门票;代理商发布金融债券;代理商发行,赎回,销售政府债券;购买和销售政府债券;代理付款和代理保险业务;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外汇贷款;国际结算,佣金,销售业务;外汇贷款;外汇;信用调查,咨询,见证业务;其总部授权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业务范围内;个人黄金贸易业务。

2018年1月19日,该线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之前的“中国农业银行有限公司辽宁销售部”已经改为目前的“中国农业银行有限公司沉阳分公司”。 2019年8月2日,负责人从杨东变为现任周雪军。

最近,农业银行的子/分支机构多次受到惩罚,原因涉及贷款业务。

3月1日,中国银行泰州市监管分公司宣布,台湾银保险,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决定,农业银行台州分公司被罚款7.2万元,案件是:股价收费;顶层分销抵押贷款;贷款管理未到位后,信贷基金被挪用进入证券期货市场。

同一天,安康银行保险公司宣布宣布ACCC [2021]第1号行政处罚决定,农业银行Ziyang县分公司由于向小型微型公司发出贷款而采取保险,已缴纳15万元。

“上海,深圳等地,将违反房地产关系。”此前,中元房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今年房地产监管也一直在规范信贷,应当看到控制效果。执行情况如何?

李玉嘉还认为,严重击中贷款业务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将是今年房地产监管的主要任务,而且它也与今年的房地产市场有关。目前,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运作情况与2016年相似,即从一线深度和上海市,蔓延到广州,北京和炎热的第二分钟城市。如果您不控制业务流动,则可以提高新一轮气泡的攀登。

对于今年的房地产金融环境,潘浩分析了中国保险监管委员会银行,“房地产泡沫仍然非常大”,可以看出,对房地产金融的监测将继续加强今年,特别是在“非法基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方面将得到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经营贷款流入房地产处罚?

贷款资金流入房市对个人的处罚方式有:一是提前收贷,要求结清所有的贷款。二是利息翻倍。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向房地产领域:一是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首付贷”、信用卡透支等资金挪用于购房,以及其他银行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于房地产领域。二是资金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三是并购贷款、经营性物业贷款等贷款管理不审慎,资金被挪用于开发房地产。四是通过流动资金授信、经营性物业授信等为房地产开发项目提供融资情况。 法律依据 《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银行机构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知》第四条 信贷资金被挪用流向房地产领域规定:一是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首付贷

多地再度“围剿”信贷资金违规入楼市,违规涉房贷款违法吗?

不违法但违规,资金违规流入楼市,银行有权提前要求企业还清贷款。这段时间,多个大城市传来信贷缩紧的消息,上海多家支行的工作人员表示,最近关于违规资金流入楼市的审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上级明确表示,一旦发现信贷资金违规挪用,银行可以直接要求其退贷。此外,一份退贷告知函也流传于网络,据悉,是上海一家银行发现企业违规使用资金,随即要求其短时间内归还贷款和利息。虽然该告知函还没有被证实真假,但大城市银行业的信贷收缩已经很明显了。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银保监会就对房贷开始严格管理,其中银行业的房贷集中管理制度,就是最明显的政策调整。银保监会对不同银行设定了房贷占比限额,超过的未来几年要降下来。这也是为什么春节前,有银行暂停了房贷,就是因为额度不够了,需要等一段时间。

而事实上,除了房企,个人房贷也在管控之内,深圳已经有银行要求,申请房贷后的客户,短时间内不能再申请其他企业经营贷,这也是为了避免资金违规流入楼市。

参考资料:

一位国有大行的信贷人士称,近年经营贷和消费贷审批已不断加严,该行对违规者轻则处分重则辞退,员工不会为了一点利益违规操作。不过记者在2019年、2020年调查中,仍发现消费贷、经营贷有被挪用的情况。

监管严查,但违规行为为何难止?资金操作空间隐蔽是原因之一。有银行信贷人士曾告诉记者,假设经营贷申请者A公司从B公司买100台电脑,用房屋抵押在银行贷款,银行贷出100万元会直接打到B公司,但两家公司间会不会再“倒手”较难排查。此外,投机行为推高房价,高房价又让改善型住房者违规挪用资金去补缺口,形成恶性循环。

严查信贷违规流入楼市,中小银行成房地产金融监管重点

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下半年工作会,多次重申对房地产金融保持监管高压,地方银保监局也加大排查力度,进一步围堵资金漏洞,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趋势。强监管导向下,银保监系统对信贷资金违规输血房地产毫不手软,上海、广东、宁波等热门区域密集披露相关罚单,其中不乏百万甚至千万级别罚单。 在“房住不炒”基调以及金融监管部门严格执法下,房地产贷款迅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中小银行利用大型银行退出的时机,争抢房地产贷款市场份额。业内人士指出,金融监管部门将加大对中小银行非标投资和表外业务的监管,还可能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实施名单制管理。 严控房地产金融风

未按规定进行贷前审查导致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等出现问题的追究谁的责任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是各商业银行受到行政处罚最多的事由之一。为加强贷款用途管理,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不少措施强化监管,但贷款用途违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根治。本文分析了滋生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总结长期以来贷款用途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2021年初,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住建部联合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指出一些企业和个人违规将经营用途贷款投向房地产领域问题突出,影响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为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监管部门对银行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

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其实也不是新鲜事,只不过在房地产信贷不断收紧、小微企业信庆雀贷更加宽松优惠的政策背景下,经营用途贷款成了套取炒房资金的一条“捷径”,对宏观经济的危害则更加突出。根据近年来监管部门公开的

行政处罚信息,贷款用途违规问题是各商业银行受到行政处罚最多的事由之一。为加强贷款用途管理,不仅有相关法规保障,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还出台了不少监管措施并强化了监管检查、问责处罚;但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离全面管住的目搜颤标差距还很大,影响了 社会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概述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变”与“不变”。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方面宏观调控需要对贷款用途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贷款用途违规的套利空间,导致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20世纪末以前,个体私营经济在逐步发展壮大,经济金融政策由严转松,市场经济活动不断丰富活跃,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开始在一些领域萌发。农户贷款方面,一是存在农业贷款实际用于非农业项目的问题,由于当时农业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国家对农业贷款有倾斜政策,出现农贷“农转非”;二是扶贫贴息贷款被挤占挪用也是重要领域。企业贷款方面,存在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问题,同时粮食收购企业存在粮食收购贷款被挤占挪用的问题。

21世纪初以来,随着股市的快速发展,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问题爆发,以1997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的通知》为标志,一方面代表监管部门加强了银行资金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反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问题已比较严重,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成了此后贷款用途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严重程度一般跟随股市的浪潮起伏。几年后,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的问题出现,早在2003年人民银行就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以防控信贷世差败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其后监管部门还出台了不少管控措施,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这一顽症久治不愈,其严重程度也要远超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与股市和房市的信贷资金违规流入问题相反,小微企业则存在信贷资金违规流出的问题。

可以看出,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类型和存在领域在动态演变,但本质上都是违规套利、违规逐利,而且只要存在这方面的诱因,此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存在。

贷款用途管理的主要法规依据。贷款用途管理的基本法律遵循为《商业银行法》(1995年5月通过,后分别于2003年、2015年修订,2020年再次启动修改工作),具体法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发布的《贷款通则》及原中国银监会2010年发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贷款用途管理的制度设计基本相同,文中以较具代表性的《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说明。公众对《贷款通则》可能会有些陌生,这个20多年未曾修改过的规定虽然有点“老”,但仍具法定效力,是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用途问题引用较多的违规处理依据。贷款用途管理的主要法规内容包括:

借款人方面。《商业银行法》未对借款人的贷款用途责任要求做出规定。《贷款通则》有较具体的规定:借款人应当按借款合同约定用途使用贷款;借款人使用贷款不得用于以下用途:生产、经营或投资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或项目;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违反国家规定以贷款作为注册资本金、注册验资或增资扩股;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从事股票、期货、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财政预算性收支;国家明确规定的其他禁止用途。《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也有规定但较为简单:流动资金贷款申请借款用途明确、合法。

银行方面。《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进行严格审查;合同应当约定借款用途。《贷款通则》与《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大体相同。《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明确、合法的贷款用途;流动资金贷款不得挪用,贷款人应按照合同约定检查、监督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情况;贷款人的尽职调查内容应包括贷款具体用途及与贷款用途相关的交易对手资金占用等情况;贷款人应在借款合同中与借款人明确约定流动资金贷款的用途、支付方式等条款;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等。概括来讲,银行要对所发放的贷款用途承担调查、审查、约定、管理、监控等责任。

《贷款通则》中对贷款用途的责任要求偏重于借款人,但所规定的罚则惩戒力度较弱;“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则将贷款用途的责任要求基本落在了银行,且规定了较为严格、具体的行政处罚措施。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主要表现。根据2020年监管部门官网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涉及违反《贷款通则》或“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贷款用途违规问题,主要表现有:

个人贷款。发放个人贷款用途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流入股市;个人贷款用途管控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个人贷款资金被挪用;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个人消费贷款资金被挪用于购房。

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被挪用,又可分为挪用于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领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违规向固定资产项目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未按约定用途使用;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不当用途;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股权投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用于股权投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

固定资产贷款。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土地征收;利用固定资产贷款科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主要危害

弱化宏观政策效果。近些年比较典型的两大宏观经济治理难点:房地产市场调控和小微企业融资。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货币信贷政策,通过调控进入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资金规模、利率水平,以影响供需和房价;然而,由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的“闸门”始终难关紧,导致一些城市出台的信贷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很奇特,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银行投向小微企业的贷款多数年份都保持较高增速、远高于贷款平均增幅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但微观层面,仍有不少的小微企业反映“融资难”;这其中就有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在“作怪”,部分小微企业获得了信贷支持,转而投向了房地产市场、股市等其他国家限制进入的领域,挤占了信贷资源,自然影响到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小微企业获得信贷支持。

干扰 社会 经济秩序。一种是直接的干扰,有的公职人员将获得的消费贷款,用于投资经营或高利转贷,既违反了贷款规定,也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有的企业或个人,滥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将以优惠条件获得的政策性贷款,不是用在政策规定的生产经营性用途上,而是用于其他政策规定不允许的用途,也有的借款人将政府担保基金担保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而一些真正需要的扶持对象却可能无法获得。另一种是间接的干扰,由于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层出不穷,反过来也干扰了银行贷款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管控贷款用途违规,监管部门对银行在贷款用途管理上的要求越来越严,相应地银行对借款人在贷款用途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整体上降低了银行贷款业务办理的效率,也增加了银行和客户的办贷成本,甚至完全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无法获取贷款。

加剧银行经营风险。一是信用风险。极少数借款人将贷款资金违规用于赌博、高息转贷等非法领域,其高风险自不用说;还有部分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于国家禁止贷款资金进入的证券、期货等领域,也很容易导致借款人的投资风险转化为银行的信用风险;也有不少的借款人将贷款用于国家限制信贷资金进入的领域,如房地产市场、“两高一剩”行业等,一旦形成泡沫或被政策调控,都很可能形成银行的信用风险。二是合规风险。当前银行由于贷款用途违规受到监管处罚可以说有一定的普遍性,大部分机构接受监管检查后,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合规风险;这当然有银行自身的原因,但也有自身无法解决的借款人问题。

滋生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主要原因

用途合规意识缺乏。多数银行在“强监管”下,贷款用途管理都有很大加强,不过,或为追求经营业绩,或为降低经营成本,放松贷款用途把关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相比较银行,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合规意识就更加淡薄,有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贷款借款人不会严格按贷款合同规定使用资金;相当部分借款人对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没有太多认识,认为“款贷出来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的借款人不在少数,这也与银行的态度有一定关系,信贷人员一般对借款人只会强调按期还款。

法律责任不均衡。目前贷款用途违规的法律责任主要落在了银行,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针对银行;事实上有相当部分的贷款用途违规问题责任并不在银行身上。部分贷款即使借款人提供了合同、发票等资料来证明贷款的用途,落实了受托支付,但借款人仍可通过伪造资料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式来规避。监管部门基本上不会对借款人追责,借款人所要承担的贷款用途违规的法律责任很轻,主要为借款合同约定的民事责任。

管控手段有短板。从银行层面来说,贷款资金一旦流出本行系统、被跨行转账或取现,就很难再监控资金真实去向。从监管层面来说,仍依赖人工查询、分析、判断信贷资金走向,与当前的 科技 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既影响了监管的效率,也影响到监管的时效性。监管部门与银行之间的协作也不够,监管部门更多是通过检查和处罚等手段去推动贷款用途管理的合规性,很少为银行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治理贷款用途违规问题的对策建议

贷款用途违规问题这一顽症,之所以久治不愈,在于没有综合治理,多为局部的“手术式治疗”、阶段性的“运动式治理”。为从根本上全面治理贷款用途违规问题,在总结长期以来贷款用途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新发展理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重视贷款用途合规的宣传教育。要将贷款用途合规作为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 社会 的一项内容来广泛宣传教育,让广大借款人认识到守信不只是按期还款,还包括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从危害程度来说,贷款用途违规的危害或许还要超出逾期还款。对于银行从业人员,同样要加强贷款用途合规的宣传教育,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都认识到贷款用途合规对防控金融风险、维护 社会 经济秩序、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质效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贷款用途违规应负的法律责任,不断强化贷款用途合规的认识,切实纠正为业绩放松贷款用途合规的错误倾向。

完善贷款用途违规的责任追究。对银行的责任追究已较为完善、严格,重点是要强化对借款人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完善对借款人用途违规的惩戒措施,使借、贷双方都能更加重视贷款用途合规。对借款人的责任追究,除了由银行追究借款人贷款用途违规的民事责任外,还应视违规性质、危害程度,由相关部门对借款人实施以下责任追究:征信管理部门将借款人贷款用途违规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监管部门对较严重的贷款用途违规行为应负责任的借款人给予行政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可包括罚款、罚没违法所得、取消在各银行的借款准入资格等,以对借款人形成强有力的约束。

创新贷款用途管理的 科技 手段。为加强贷款用途的管理,实现贷款资金交易的监测,可由银行监管部门牵头建立“银行信贷资金交易监测系统”(或在现有的监管系统中实现此功能),对信贷资金在各银行间的交易流转进行监测分析,让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更加透明。一旦有这样一个监测系统,对银行、借款人来说都将形成强大的约束,既有效解决了银行贷后管理中的手段短板,也能大幅提升银行监管部门对银行贷款用途监管的质效,还能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精准的信贷投放数据。

推进贷款用途管理的法制建设。贷款用途管理的法律根源在《商业银行法》,有必要在目前已启动的《商业银行法》修订程序中加以解决,对贷款用途管理的借款人责任做出适当的规定。从前期官方公布的《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来看,只是进一步强化了银行贷款用途管理的责任要求,对借款人的责任要求并未触及。有鉴于贷款用途管理的重要性,有关部门也可考虑制定专门的贷款用途管理规定,在明确银行、借款人的责任及相应罚则的同时,也明确监管部门的职权与责任,形成贷款用途管理的完备法规体系。

业内观点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