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就部分房企高负债一事进行了回应,如何看待此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观点 来源:威海房产网时间:2024-08-05 11:24:44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你有买房的打算吗?

2022年是不是买房的好时机?

其实对于需要买房的刚需人来说,不管是高价,还会低价,到了需要的时候不管时机你都得买,只不过你买房的时候是不是遇到了好政策,实属运气,其实2022年就是一个买房好时机。

先来回忆一下2021楼市。

一、2021年的楼市动荡

2021年上半年楼市快速增长,到了下半年直接腰斩。

原因是由于疫情后货币环境较宽松,经营贷等各种投机投资资金流向楼市,叠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热,全国一线及核心二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同步飞涨,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更为明显。

2021年大城市的楼房成交量并不理想,特别是二手房这块业务的保费量直接比腰斩还惨,一降再降,从2万套左右,直接降到1万套左右,甚至月成交量低于一万,更别说二三线城市的二手房成交了,个别区更是半年没一个。

当然做最主要的还是银行杠杆率太高,而超八成杠杆全部流入房地产行业,更可怕的是,购房需求的放缓迹象已经开始显现,一旦后期居民购房需求跟不上,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那么开发商和银行手中的杠杆就会雪崩式崩塌,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Foam Economy)。

这也是为什么二手房速冻,新房降温,房企资金无法回笼,房企债务危机立刻到来的原因,现金流枯竭,无法良性循环,某大就是例子。

住建部开始严控炒楼,哄抬价格,约谈炒房客、房企、银行,银行不得不踩急刹车了。

二、2022楼市将是平稳的一年

为什么这样说?

虽然出台了“限涨“政策,但是很多地方也推出“限跌”政策,以确保楼市的稳定,经过了2021的动荡,稳定持续性是必然的。

2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

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对2022楼市重磅定调,主要为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的精确性和协调性。

第二,就是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保障住房的刚需,同时满足合理的改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努力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以“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为首要目标,稳是重点,坚决有力处置个别房地产企业因债务违约所引发的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

而且新年开始,也有一些政策,楼市政策、信贷环境无一释放出松动的信号,许多城市已经出现了降首付、降利率。

跌是很难再跌的了,这种平稳不涨,有政策的的时候不就是入手的好时机吗?

2022年首套买房新政策:

贷款买房首付规定: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为首套房90㎡(含)以下的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20%,90㎡以上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首套房商业贷款首付比例为30%,使用商业贷款买房利率将会上浮。

契税规定:家庭首套房购房面积90平米及以下,契税为1%;购房面积90平米以上,契税为1.5%。

当然刚需的时候,不管是农村自建房房,还是城市里买房,不管是高价还是低价,该建还得建,该买还是得买。

百度百科-房地产泡沫

央行发声维护房地产健康,地产股强势回暖

中国人民银行27日发布消息称,3天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三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罕见就房地产发展形势发声,称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央行口径的微小变化立刻引发关注。 此前,为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央行于2020年最后一天宣布推行房地产信贷集中管理制度。不同体量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均设有“红线”,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于是今年的银行房地产贷款全面收紧,地产开发商现金流遭受空前考验。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高负债房企相继债务违约暴雷,地产股普遍持续下行。 央行发声后,9月28日A股房地产板块应声大涨,其中万科A收盘涨6.41%,金科股份

多地烂尾楼停贷,银保监会回应“停贷”事件,此事将如何妥善解决?

多地业主因楼盘延期交付宣布停止还贷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对此,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14日作出响应,表示将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银保监会:关键在于“保交楼”

据央视财经报导,7月14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最近关注到个别房企楼盘出现延期交付情况,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保交楼”,对此银保监会高度重视。

下一步工作中,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市场化参与风险处置,加强与住建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协同,支持地方政府积极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依法依规做好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银行响应:对涉及楼盘展开排查

7月14-15日,多家银行发布公告称,对近期网传“停贷”事件中涉及的楼盘展开排查,现时发布公告的银行均表示,涉及的贷款业务规模较小,不会对银行经营构成重大影响。其中,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均发布公告,称已经对近期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暴露、住房开发项目延期交付情况展开排查

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经排查,现时停工项目涉及不良贷款余额6.37亿元,占全行按揭贷款余额的0.01%,风险可控;邮储银行称,初步认定的停工项目涉及住房贷款逾期金额1.27亿元,规模和占比小,风险可控。

建设银行7月14日的公告表示,当前部分地区停工缓建和未按时交付楼盘情况,涉及本行规模较小,总体风险可控,将密切关注合作企业和楼盘情况,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与客户做好沟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目前涉事烂尾楼盘的业主多为刚需群体

停贷确有自身财务状况恶化暂时无力偿付的现实约束,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尽快出手对相关方进行有效约束,银行系统应基于商业原则和社会责任双重考虑,切实履行好银行的社会责任,一纸公告和短期维稳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而是不让老百姓的利益被持续损害才能真正解决这次事件,也确保“强制停贷”的事件不会引发更多的问题,老百姓的诉求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这样无奈的管道倒逼事情的解决,维护自身权力。

央行房贷新规:去杠杆、降负债是大势所趋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要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继2020年8月20日“三条红线”出台后,又一针对房地产融资的政策,在刚刚过去的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我曾说过:“2020年全年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一直在持续的收紧,哪怕是在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公开场合说过要给房地产金融助力,一直到8月20日,这是所有地产人应该记住的日子,‘三条红线’的相关政策给整个行业特别是给房地产金融行业理清了未来的政策脉络和思路。”

  在当时我给出的十大预测中,提到未来金融政策还将趋紧,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年金融政策持续收紧的2020年的最后一天推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我对金融政策趋紧的预测,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的主基调不变。

  01

  大部分银行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

  从近期发布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具体要求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类型分档,其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40%、27.5%、22.5%、17.5%及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各档不高于32.5%、20%、17.5%、12.5%、7.5%。


  截止至202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出管理要求的,按超出的百分点给与不同的业务调整过渡期,分别为超出2个百分点以内的,过渡期2年,超出2个百分点及以上的,过渡期4年,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的业务调整过渡期分别设置。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时表示这一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韧性和稳健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符合管理要求,而对于超出管理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要求其合理选择业务调整方式、按年度合理分布业务调整规模,确保调整节奏相对平稳、调整工作稳妥有序推进。个别调降压力较大的银行,通过延长过渡期等方式差异化处理,确保政策平稳实施。

  02

  企业降负债、居民稳杠杆

  据人民银行统计的《2020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69.3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8.83万亿元,房地产贷款占比约28.83%,低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中“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40%占比上限,略高于“第二档:中资中型银行”27.5%占比上限。

  从近5年房地产贷款占比情况走势来看,房地产与金融业深度关联,相对充裕的银行信贷资金,很大一部分最终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比重持续提升,并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截至2020年三季度,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48.8万亿元,较2015年净增长13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多达28.8%,较2015年提升6.4个百分点。

  从走势来看,受2020年房地产相关的金融政策持续收紧影响,2020年前三季度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较2019年有所回落,未来这一指标或将继续下降。


  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来看,2020年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3.59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占比约19.83%,低于“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中“第一档:中资大型银行”、“第二档:中资中型银行”32.5%及20%占比上限。

  然而,从近5年总体趋势上看,2016年以来,居民持续加杠杆购房,致使杠杆率高企,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也呈逐年走高态势,截至2020年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多达33.7万亿元,较2015年净增长157%。


  若结合居民杠杆率与债务收入比来看,截至2020年三季度,居民杠杆率逐年提升至33%,较2015年增加13.7个百分点,债务收入比升至55%,较2015年增加24.5个百分点。而在疫情阴霾下,居民收入预期大概率将有所下滑,偿债能力进一步减弱,由此看来现阶段有序引导企业负债率、居民杠杆率逐步回归到“安全线”以内,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仍是重中之重。

03

  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

  2020年,房地产政策层面前松后紧,中央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长期调控目标。上半年房地产信贷政策中性偏积极,央行三度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75万亿元,并两度下调LPR利率中枢,5年期以上LPR累计降幅达15个基点。

  但下半年央行设置“三道红线”分档设定房企有息负债的增速阈值,并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规模,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时值年末最后一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房地产行业将稳杠杆乃至去杠杆的强调和加强。

  联系到郭树清发文强调,坚决抑制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是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方面最大的“灰犀牛”。我们认为未来房企整体融资环境依旧偏紧,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已是大势所趋。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时同时表示要“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十四五”规划也已定调:房地产事关民生消费和投资发展,助力经济内循环。

  我在2021“丁祖昱评楼市”年度发布会上说过“房地产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因此,我认为政策基本面依然“稳”字当头,继续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强化并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

  同时,《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发布,也进一步验证了我对行业步入无增长时代新逻辑的验证,过去若干年,房企高歌猛进,资金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时至今日,在“三条红线”和“央行房贷新规”的要求下,资金被限制,由于没有更多的资金进入,整个行业再往上走的动力被大大削弱,因为整个行业的主体是房企,缺乏资金的支持,会使得企业动能不足,从而使得行业动能不足,就将步入无增长的时代,这也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我所讲到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央行或将房企商票纳入监控 “表外负债”强监管来临

商票这个庞大而隐秘的资金池,正进入监管视野。

据财联社消息,央行已将“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商票数据纳入其监控范围,要求相关房企将商票数据每月上报。消息称,房企商票数据目前暂未纳入“三道红线”计算指标,未来极有可能被纳入。倘若商票数据被纳入“三道红线”中有息负债指标计算,未来房企降负债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长期以来,因商票不被计入有息负债而游离于“三道红线”之外,成为房企降“三道红线”法宝,规模亦迅速攀升。数据显示,2020年末TOP50房企应付票据规模为4013.5亿元,同比大增33.8%。其中,华润、绿地、融创等房企商票余额最多。

被纳入“三道红线” 首批试点范围的12家房企是:碧桂园、恒大、绿地、融创、万科、中梁、华润、新城、华侨城、阳光城、保利、中海。

“如果不及时纳入监管范围,有可能导致市场整体信用风险提升与失控,引发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这是央行将‘三道红线’试点房企商票数据纳入其监控范围、要求相关房企将商票数据每月上报的主要原因。未来整个房企商票数据可能也会纳入‘三道红线’计算指标。”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商票被纳入监管这是一个信号。接下来,针对房企“表外负债”的强监管大幕将大概率拉开。

危险的商票

商业票据融资,是指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通资金。商业票据是一种商业信用工具,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保证书,即由无担保、可转让的短期期票组成。

负债表中,商业票据被计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避开了“三道红线”对有息负债的监管,因此,去年以来,承受较大资金压力和降杠杆压力的房企纷纷加大商票发行。

华西证券2019年研究数据显示,60家样本房企应付票据余额从2016年末的345亿元提升至2019年末的1343亿元,3年增长3倍。

2020年,房企商票承兑规模更是呈井喷式增长。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数据显示,2020年TOP19房企总体商票承兑余额达到3355.74亿元,较2019年增长36.59%,占全国商票承兑总量9.27%。

其中,华润、绿地、融创商票余额最多,碧桂园、保利次之。中型房企中华夏幸福、蓝光和富力等也将之运用娴熟。一些排名靠后的房企,如厦门建发其商票余额也超过100亿元。

有分析称,目前约8成房企都使用商票进行材料采购、劳务支出以及建设工程付款等,贯穿整个房地产产业链,从前期的土地招标到中后期开发建设、房产销售。其中,上游有材料供应商、建筑公司、设计公司,下游有装修公司、中介服务和物业服务机构等。房企一旦出现拒付商票行为,将带来连带损失。

柏文喜表示,“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大大压缩了房企债权融资空间,迫使房企利用企业自身信用大量开据商业承兑汇票来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变相的债权融资,将企业资金链及运营风险向相关企业转移。部分企业商票存量已经超过2000亿元,如果不将之及时纳入监管范围,极有可能导致市场整体信用风险提升与失控,引发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开发商集中采购优势很明显,形成了对上下游货款和购买服务拖欠。这种拖欠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三角债、农民工讨薪、工地停工等社会稳定问题。”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风险开始暴露

风险正在暴露。今年以来,阳光城、实地、中梁等房企均因商票兑付问题引发关注。

先是阳光城,去年底市场上有消息称这家公司“商票成批拒付”。今年1月4日,阳光城主动对外宣称:“该笔商票涉及刑事案件,经过公司管理层研究决定,基于社会责任担当,维护商票持票人的合法权益,我司将于今日先行全额兑付该笔商业承兑汇票,后续我司将继续推进刑事案件侦破工作。”

今年5月初,有媒体报道称,实地地产子公司于去年4-8月签发的部分相关融资性票据出现拒付情况。对此,实地地产回应称,子公司于2020年4月至5月期间,向山西富兴盛开具电子商业承兑汇票;由于山西富兴盛涉嫌诈骗,相关款项暂缓支付。

5月10日,中梁地产旗下济南梁鼎置业发布声明称,作为商票收款人的山东国茂通过伪造企业承兑保函、材料设备购销合同等虚假材料,将济南梁鼎用于质押的商业承兑汇票擅自对外流传。针对外界“济南梁鼎置业公司6.78亿元商业承兑汇票将陆续到期,欲兑付得打8折”传闻,中梁正面否认,直言所涉已到期商业承兑汇票已按期100%承兑,不存在打折或逾期情况。

恒大曾在6月7日于官网发布声明,对商票未兑付进行回应。其称,针对个别项目公司存在极少量商票未及时兑付情况,集团高度重视并安排兑付,目前集团生产经营一切正常,成立25年来从未出现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归还情况。

表外负债监管将加强

房企的隐患已经从评级下调开始了。

标普信评发布报告称,尽管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受“三道红线”监管要求影响,纷纷降低表内财务杠杆,以减少自身触及红线数量,但行业整体杠杆改善情况有限,且多数房企更倾向于使用增加少数股东权益或者将房地产开发项目移至表外等方式改善并表范围内的财务杠杆。

在一次压力测试中,标普将占总股本30%以上的少数股东权益重新归类为短期债务,结果近四分之一开发商面临评级下调压力。

实际上,在去年8月监管部门发布融资“三道红线”后,紧接着又在10月份下发了三张监测表,分别为《试点房地产企业主要经营、财务指标统计监测表》(表1)《试点房地产企业融资情况统计监测表》(表2)《试点房地产企业表外相关负债监测表》(表3)。这些监测表涵盖了“三道红线”监测指标,要求试点房企填写参股未并表住宅地产项目、明股实债融资、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以及其他表外有息负债等数据,于每月15日前提交。

李宇嘉表示,“三道红线”对开发商杠杆约束以及对高负债的压降是全口径的。开发商报送的三张报表中,就包含全口径融资债务统计和报送,凡是有变相融资的都要进行监管和压降。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明股实债”具有一定隐蔽性,从报表和经营数据定量和定性判断“明股实债”难度较大,易被企业用来避开监管,粉饰财务报表。“目前对表外负债监管主要靠房企自觉报送三张表,预计接着来对开发商全口径负债主动监管将成为重点。” 李宇嘉说。

房企商票监控

业内观点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