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在 2023 年遇到的问题有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内观点 来源:威海房产网时间:2024-12-03 11:24:43

2023年货币展望:超额流动性退潮

券商策略

导读

2022年居民风险偏好极低,大量储蓄蜷缩在安全资产,带来史所罕见的“超额流动性”现象。

2023年居民部门风险偏好一旦修复,资产负债表企稳,那么“超额流动性”退潮,资产定价逻辑必将重构。

要点

2022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特殊现象,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急剧降温,政府超大力度加杠杆,资金利率维持在极低水平。

这一“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历史罕见金融条件,我们称之为“超额流动性”。

超额流动性深刻影响2022年资产定价。展望2023年金融条件,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超额流动性何去何从,资产定价因此会有怎样的变化?

超额流动性对2022年资产定价的影响,或被市场低估

今年地产和疫情压制居民风险偏好,国家资产负债表面临收缩压力。政府只能加杠杆来延缓国家资产负债表衰退。

居民缩表而政府扩表,这种罕见组合,最终催化出2022年“超额流动性”。

私人部门承接财政支出,本应将这部分资金转化为有效投资。然因私人部门风险偏好急剧收缩,居民资产配置选择风险极低的现金存款,最终流动性淤积于金融市场,表现为高于社融增速的“超额流动性”。

超额流动性加剧市场对低风险资产的渴求,同时也带来低利率低波动的资金面环境。这一金融货币条件便是今年二、三季度资本市场定价的重要变量。

超额流动性退潮,2023年货币市场流动性退潮

2023年超额流动性退潮,首先意味着资金面持续低利率低波动的状态被打破。

2023年财政依然扩张,我们初步估测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约10万亿,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将继续推进。然而2023年或不再有类似2022年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操作,类似今年6-8月国库投放引导资金面极松,这一情景很难在2023年复刻。

再者2023年我们会看到更加灵活调适方向的央行操作,客观上资金面的利率波动也较2022年抬升。

超额流动性消退,2023年私人部门信用扩张且风险偏好回升

地产和疫情,二者相呼交织,共同压制居民的风险偏好。2023年疫情政策持续优化,地产政策持续推进,居民资产负债表终将走出极度收缩状态,进入企稳甚至温和扩张状态。这意味着蜷缩在银行间的资金,将走向风险资产。

这一过程我们会看到两个关键变化:第一,私人部门信用扩张,社融不再单有政府部门杠杆驱动,信贷结构会有明显优化。第二,一旦地产销售好转,居民资产负债表企稳甚至扩张,低利率低波动的资金面环境将逆转。

预计2023年社融增速在10.3%,高点或在二季度出现

2023年主导社融节奏的关键是居民部门风险偏好何时企稳,关键的观察变量是地产销售何时企稳。我们预计地产销售大概率在二季度开始回升。

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形下,全年社融增速分别为9.7%、10.3%、11.0%。受益于低基数等因素,估计社融高点或落在二季度。

目录

正文

一、2022年货币信用回顾:大财政格局下,流动性超额

(一)财政收支主导狭义流动性演绎

与历史经验有所不同的是,2022年流动性演绎最核心变量在于财政,财政融资与支出节奏对流动性的影响贯穿全年,财政融资和支出的节奏影响了流动性的演绎。

第一段是流动性正常时期:即1-3月。

财政融资力度大,资金利率难下行。尽管央行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开启了一轮降准降息,但资金面并未间明显放松,DR007始终在政策利率之上。

第二段是流动性偏宽时期:4-6月。

财政支出开始大幅发力,资金利率走低。最为典型的是央行上缴利润,以配合大规模的财政减税降费,大量流动性由财政被动投放,资金面利率走低。

第三段是流动性极宽时期:7-8月。

财政支出仍然保持强势,但财政融资节奏放缓,导致资金利率进一步下降,DR001一度低于1%,流动性转为极宽。

第四段是流动性由宽转紧时期:即9月开始之后。

财政融资重新发力,主要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政策性银行投放信贷融资,同时财政赤字开售收缩,财政对流动性的虹吸作用逐步显现,资金利率开始逐步回升,最为典型的是同业存单利率从8月一路上行,10月以来多数时间保持在2%以上。再加上政策、监管等多层面的因素扰动,导致11月债券市场出现较大回调。

(二)货币端重在“熨平”流动性波动

今年以来货币端主动投放并不强,更多是起到熨平流动性波动的作用。

首先,货币端主动投放在年内出现明显“缩量”特征。

随着资金面在二季度开始转松,财政大规模支出持续,资金面转为极宽后,央行主动投放力度明显减弱,逆回购每个交易日投放量由100亿缩减到20亿的规模。

MLF续作也在年内出现“缩量”特征,一季度各月MLF均超量续作,二季度择时等量续作,进入下半年,多数月份MLF则是缩量续作。

当时市场担忧是否意味着央行收紧流动性,但从实际结果出发,投放缩量可能是为了对冲财政投放,以避免导致流动性过度投放,造成流动性过松的局面。

其次,年内央行两次降准都与流动性调节关系不大。

央行年内降准两次,一次在4月、一次在11月;但即使算上降准释放的资金,央行仍然是在净回笼资金,而之前几次降准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以11月降准为例,实际上降准是在MLF到期续作之后才宣布,而此时流动性相当宽松,隔夜利率甚至在1%左右,所以降准不仅仅只是释放流动性的考量,更多是为宽信用。

另外,央行增加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再贴现、PSL等工具使用力度,这些工具对流动性的影响正在增大。

截至2022年10月末,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负债规模约为12万亿,其中MLF余额4.55万亿,PSL余额2.8万亿,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合计2.5万亿。尤其是今年央行创设了多个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9月开始后PSL重新开始新增,这些工具也带来基础货币投放,也会对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对特定领域信贷投放压力较大的银行,具有较好的定向补充流动性作用。

(三)政府加杠杆是广义流动性的核心线索

今年以来信用端的核心主线是:政府部门加杠杆,私人部门信用持续偏弱。

上半年政府部门加杠杆的形式是发债,尤其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基本在上半年发行完毕。

2022年上半年社融同比多增约3.2万亿,其中政府债券一项贡献了约2.2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在上半年集中发行支撑社融增速。

下半年政府部门加杠杆的形式是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政策性银行信贷。

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退坡,2022年7-10月,社融合计同比少增0.9万亿,其中政府债券拖累了约1万亿,政府部门加杠杆的方式切换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和政策性银行信贷投放。

6月1日和6月29日国常会分别提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以及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投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明确了下半年财政将通过政策性银行渠道弥补财政收支缺口,支持基建。

从7月开始至11月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计共投放7400亿资金,而这部分资金作为了基建项目的资本金,并没有被纳入到社融统计口径当中。而这部分基建项目的信贷配套融资,同步企业信用扩张,主要是企业中长贷明显增加,而这部分新增信贷多由政策性银行投放。

私人部门今年信用低迷,尤其是居民部门,地产销售持续不景气,居民信贷新增规模创近年来新低。

上半年居民出现了罕见的“去杠杆”的现象。2022年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当月新增录得负值,这是自有数据统计以来的第一次,即使是2020年2月,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而随受疫情影响,4月居民中长贷再一次录得负值。短期内连续出现历史极端低值,反映了上半年居民融资需求一度落到冰点。

而下半年地产销售仍未出现改善,新增居民信贷仍偏弱。2022年1-10月新增居民信贷3.39万亿,不及为2021年同期的一半,创近5年以来的最低值,地产部门不景气导致居民信贷低迷。

(四)信贷投放结构对狭义流动性产生扰动

在私人部门信用扩张不畅的情况下,今年信贷投放的增量较大主要集中在政策导向强的领域。

其一,基建、制造业等领域信贷增速较好,制造业和工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速在二季度开始回升,基建相关信贷在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支持下也有较好的表现。

其二,结构性工具支持的领域信贷都有大幅提升。无论是绿色贷款、涉农贷款以及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都相较于2021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与之对应,今年贷款投放另一大特征,国有大行的信贷投放较强,而中小银行贷款投放偏弱。

截至今年10月,全国中资大型银行的新增贷款规模同比多增约2.2万亿。其中,四大行同比多增1.8万亿,国开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三家合计同比多增约0.4万亿。中资中小型银行贷款规模同比少增约0.7万亿,外资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同比均录得小幅少增。

私人部门信用不畅,导致流动性淤积的现象持续,并对商业银行体系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年初以来,实体融资需求持续不强,导致信贷投放出来,淤积于金融体系之内。M2增速居高不下,持续增速高于社融增速,这是自201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究其原因,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居民和企业留存大量的现金,而实体活动受限,企业和居民资金使用活跃度下降,导致M2连续上升,并高于社融增速。

同时,由于部分信贷投放政策性导向较强,并且信贷是由大行来投放,同时政策性金融工具等使得银行存贷缺口拉大,大行需要去发行更多的同业存单以弥补负债端压力。这也就是今年大行同业存单发行占比偏高的原因。同时大行净息差承压,而今年城商行和农商行净息差相对稳定。

为了缓解大行的压力,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主要大型商业银行在今年4月和9月分别下调存款利率,减轻负债端压力。

二、2023年货币信用展望:超额流动性逐步消退

(一)大财政格局下,流动性波动加

2023年或依然是财政大年,也就意味着财政仍将影响流动性。但相较于2022年,2023年财政投放的规模和节奏对流动性的影响会有所不同。

其一,央行上缴利润的力度可能大幅缩减,财政被动投放流动性的作用可能会削减。

今年央行上缴利润1.2万亿,实际投放基础货币规模堪比一次50BP的降准。对应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其他负债项,从去年年末1.5万亿,一度下降至0.25万亿,且下降较快阶段是二季度,这也与流动性开始转松相对应。而2021年央行上缴利润并不会如此之大,这意味着财政支出可能不会出现类似今年上半年的如此大的基础货币,财政投放被动投放流动性的作用可能会减小。

其二,债券融资的规模可能会比今年更大,财政融资可能会导致流动性被动收紧。

2022年财政可使用资金的规模实际大于专项债的额度,主要是由两部分资金:一部分是去年已经发行的专项债,但留到今年才使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规模1.2万亿。另一部分是往年结存的专项债额度,这部分额度约5000亿,但却集中在下半年发行。

其三,政策性金融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规模或继续扩大,流动性影响或更加难以估量。

在私人部门信用复苏仍缺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加杠杆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政策性金融工具仍可能作为财政融资的重要手段。另外,具有较强财政属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逐步扩容,支持特定领域信贷投放,这些工具的使用不仅仅会对流动性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催生结构性的转变,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分布发生改变,难以估量对整体资金面的影响。

(二)货币调控框架转型

2023年大财政格局不变,意味着财政收支规模或将高于以往,天然加大资金利率波动。央行调控框架或面临转变,货币端可能更注重熨平流动性的波动。

过去央行调控的空间根源在于出口和地产驱动银行扩表。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同时开启住房改革,商业银行扩表渠道就此打开。一则出口带来源源不断的外汇占款,在资产端形成国外资产,二则土地信用撬动出源源不断的商业信贷,尤其是PSL等工具形成了央行对银行的债权。一时间经济迅速扩张,银行也快速扩表。

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结构特征赋予央行两个货币调控锚——基础货币管理锚定外汇占款,降准降息操作锚定银行信贷扩表。

未来中国出口趋势或下行,土地信用可能也将逐步降温。商业银行扩表的驱动力或将发生变化。以今年为例,居民部门缩表,政府部门取而代之,成为银行扩表的杠杆主力。

与之对应,央行调控锚也将发生变化。在明年仍可能是政府加杠杆的现实之下,货币调控更受财政节奏扰动。

财政收支两端都将影响货币流动性。财政扩收时,从银行间虹吸流动性;财政支出时,向银行间投放流动性。一收一支,货币市场资金利率因此波动。

我们认为2023年流动性演绎的格局会与当下类似,财政融资和支出的节奏将会对流动性产生较大的影响,短期内会造成资金面偏紧或偏松,尤其是类似于今年9月之后的流动性阶段性先紧后松的情况可能会持续上演。货币端会注重熨平短期波动,保持资金利率中枢合理适宜。

(三)狭义流动性仍会保持偏宽松

2023年,宏观经济仍将处于修复进程,当前受制于疫情反复,经济恢复速度缓慢,下半年整体经济增速仍在偏低区间,尤其是地产销售仍在低位。

在地产未系统性修复、私人部门信用回升之前,后续经济仍需政府部门加杠杆。若要保障基建持续发力,明年仍需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以及其他政策性金融工具获取资金,而这也将是明年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基调。

明年上半年流动性边际转松,但不会比今年上半年更宽松。

今年财政前置,上半年大规模支出之后,若要保障基建持续发力,三季度必须通过发债等工具获取后续支出的资金,导致财政端实际上“开源节流”,而这也将是下半年流动性,尤其是9月开始收紧的重要线索。

明年财政端的节奏可能仍是财政前置发力,保证经济稳固回升,这就意味着明年上半年财政支出力度或好于今年下半年。而明年上半年财政支出力度环比增强,财政对流动性的投放作用更强。

但相比于今年上半年,一方面类似央行上缴利润的力度可能大幅缩减,另外一方面债券发行压力也将大于今年,决定了流动性不可能像今年上半年如此宽松。

地产基本面好转,或是流动性拐点的信号。

如果地产基本面好转,或意味着私人部门信用回升,经济托底必要性减弱。信用端可能由政府加杠杆切换为私人部门加杠杆,央行调控空间增大,财政端对流动性的影响减弱,此时流动性的拐点可能出现。

(四)广义流动性的线索由政府部门向私人部门切换

2022年社融主要体现政府融资强,预计明年上半年可能仍将保持,明年下半年社融主线将逐步切换至私人部门融资,尤其企业、居民信用回升。

明年上半年,社融增量主要或由政府债券(尤其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工具贡献。下半年随着地产部门逐步修复,经济企稳后,基建投资托底的必要性降低,政府融资需求下降,政府加杠杆的动力减弱。。

明年下半年房地产相关融资将有所修复。

首先,当前企业融资条件已经触底回升,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已有好转迹象。

当前地产纾困政策思路也从“保项目”转变为“保项目主体”。

从11月8日的支持民营房企债券融资的“第二支箭”,到11月11日发布的地产“十六条”(《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再到11月21日新设立的2000亿保交楼免息再贷款,无一例外给前期收紧的地产融资政策松绑,而且明确支持企业主体融资。

当前房企开发贷增速拐点已现,信用债发行规模有望增加。

当前房地产表内信贷受政策支持已经有触底反弹迹象,随着流动性问题得到缓解,加上政策支持房企发债力度加大,未来房企债券融资也将回暖,房企信用有望得以重塑,进而扭转居民购房预期,带动房地产相关融资持续迎来反弹。

其次,房企信用重塑,居民信贷有望小幅回暖。

明年下半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消退,房企信用重塑,各地房地产放松政策的效果有望显现,明年下半年地产销售或出现系统性改暖,直接带动居民信贷将有所好转。

三、2023年社融主要分项预测

(一)居民信贷

2022年居民信贷相较于2021年几乎减半。一方面是房企信用资质恶化已经传递到居民端,抑制了需求释放。另一方面,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居民收入受疫情影响较大,由于对未来收入信心的下降,导致居民购房积极性不足。

我们预计随着地产纾困政策加码,房地产企业融资改善,信用风险将逐步缓解,居民购房需求会逐步回暖。

我们基准假设:2022Q4房地产继续处于磨底阶段,同比增速维持当水平,2023年房地产销售开始回暖,销售增速高点与2020年-2021年高点持平:

(1)基准情形:从二季度开始摆脱磨底阶段,居民购房积极性回升,销售将逐步回暖,销售单季同比最高在四季度,在四季度与2020年-2021年地产增速高点持平。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0.8%,地产投资增速为1.5%,对应的居民信贷为5.4万亿。

(2)乐观情形:从一季度开始摆脱当前磨底阶段,居民购房积极性回升,地产销售转正,销售单季同比最高在四季度,与20年-21年地产高点持平。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7.8%,地产投资增速为5.1%,对应的居民信贷为6.2万亿。

(3)悲观情形:从三季度开始摆脱当前磨底阶段,下半年地产销售与今年相当,四季度增速达到最高点,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4.2%,地产投资增速为-3.6%,对应的居民信贷为4.7万亿。

(二)政府债券

明年财政预算内收入可能进一步下滑,更加依赖对非预算内收入,尤其是政府债券。

我们给明年做出三种假设:

(1)中性、乐观情况下,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略低于今年实际使用规模,政府债券同比多增1.2万亿。

(2)乐观情况下,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与今年实际使用规模持平,政府债券同比多增1.5万亿。

(3)悲观情况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比今年实际使用规模少5000亿(即往年结存的额度不再使用),政府债券同比多增1.0万亿。

(四)社融预测

在假设其他分项如非标、企业债券融资等项目合计同比去年多增1-2万亿,尤其是非标融资,中性情况下,预计明年非标继续压降的情况下,其他项同比少增1万亿,误差在1万亿左右。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给明年的社融做出三种假设:

(1)中性情况下,社融新增规模35.8万亿,新增信贷规模22.0万亿,社融同比增速为10.3%,M2增速为9.5%。

(2)悲观情况下,社融新增规模33.5万亿,新增信贷规模19.0万亿,社融同比增速为9.5%,M2增速为9.8%。

(3)乐观情况下,社融新增规模38.3万亿,新增信贷规模24.6万亿,社融同比增速为11%,M2增速为9.0%。

我们预计实际情况落在中性情形的概率较大,其中社融增速的高点出现在二季度。

我们认为明年社融新增规模和增速与今年相仿,明年面临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地产将有多大程度的复苏。但至少从实际情况上看,即使地产维持2022年现状,在政府加杠杆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今年全年社融总量持平或略好于2022年比较合理。

四、总结:“超额流动性”演绎的核心仍在地产

穿透底层,今明两年货币信用端的核心演绎逻辑是是:“超额流动性”从何而来,又将流向何方。展望2023年,超额流动性红利消退或金融市场定价核心。

其一,居民去杠杆是产生“超额流动性”的主因。

今年货币供给的扩张周期和过往有显著不同,政府加杠杆是今年以来信用扩张的主导,而私人部门尤其是居民信用偏弱。

居民部门负债和资产收缩,同时资产结构大幅向存款倾斜。这种资产负债行为清晰地描述了今年居民部门的选择——少购房,少认贷,降杠杆,多存款。正是这种不为常见的居民资产负债行为,银行负债端囤积大量资金,然而信贷又难以扩张,客观上带来宽货币和紧信用的流动性格局,导致今年M2与社融增速差扩大,产生了“超额流动性”。

其二,货币端的节奏实质上是被财政牵引。房地产崩盘时间表

房地产市场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在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房价过高、库存过剩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崩盘。本文将从历史数据和现有情况出发,分析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向,提供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以便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

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

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还需要时间。因此,我们预计在2021年和2022年,房地产市场将处于下行周期。

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因为房价下跌会导致其盈利能力下降。同时,银行也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因为房地产贷款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如果房地产市场崩盘,银行将面临较大的不良贷款风险,这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

第二阶段:2023年-2024年

在第一阶段后,我们预计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个短暂的反弹期,但是这个反弹期不会太长。在2023年和2024年,房地产市场将再次进入下行周期。

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房地产开发商将面临着更大的库存压力,而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不良贷款风险。同时,政府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将对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2025年-2026年

在第二阶段后,我们预计房地产市场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周期。在2025年和2026年,房地产市场将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仍然处于下行周期。

在这个阶段,房地产市场将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但是回升的速度可能会比较缓慢。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将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市场的变化,比如降低房价、减少库存等等。同时,政府也将采取一些措施来刺激经济,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等等。

楼市会在2023年回暖吗?

阳康之后,黎明到来,城市也慢慢恢复往日的活力。对此,很多人都预测,2023年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会逐步恢复正轨,2023年,新的一年,打工人需要努力挣钱了。
对于楼市来说,过去两年是黑暗的日子,低迷的楼市不仅让房企遇到了巨大困难,全国更是有超过40万从业者离开了房地产行业。笔者很多从事房地产行业的朋友都在这两年转行了,业绩压力大、收入低和不好看未来楼市发展是他们转行的主要原因。其实,对于过去两年的楼市发展,除了疫情影响之外,调控政策也是影响楼市发展的主要原因。从2016年9月份开始调控楼市,到2019年收紧楼市金融政策,再到2019年出台“三条红线”和2020年初出台“限贷令”,这直接让楼市失去了资金的支撑,同时也打击了人们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信心。

对于全国前100的城市来说,这些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还比较大,随着城镇化的建设,未来还会有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入,因此这些城市的楼市还有人口的支持,未来房价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对此,随着2023年各行各业恢复正常,以及房地产行业利好政策不断,很多专家都预测2023年房地产行业会慢慢摆脱困境恢复正常发展。那么,当房地产行业恢复正常发展之后,全国前100城的楼市会最先恢复,房价也会出现反弹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楼市利好政策不断,不仅是各地限购政策在逐步放松,同时也有不断金融扶持政策出台,这对房地产行业来说绝对是利好消息。了解股市的人可能都知道,最近两个月利好房地产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这么多利好政策叠加起来,房地产行业必然会慢慢回归正轨。因此,对于大部分热点城市的购房者来说,可以将心放到肚子里了,2023年楼市会慢慢回暖,不仅不用担心房价继续下跌,同时烂尾楼的问题也将会慢慢解决。但是这里说的仅仅是大部分一二线热点城市和地区的楼市。而对于大部分县城来说。

2023年的楼市走势依旧不明朗。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3点:一是大部分县城经济并不发达,人口流失比较快,这导致未来这些县城的楼市根本就没有人口来支持;二是目前县城的房价依旧严重偏高,随着投资客不再继续投资这里的房产,当地的刚需购房者难以支撑这么高的房价;三是目前县城楼市库存非常高,市场中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仅只出现在新房市场上面,在二手房市场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在2016年和2017年大量投资客涌入三四线城市,现如今这些投资客正处于卖房套现的阶段。
通过这3点可以看出,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压力依旧非常大,这并不是简单的救市政策就可以解决的,因为这些三四线城市楼市面临的并不是阶段性的困境,而是长久的困境。在我国一共有1886个县城(包括县级市),在这些县城生活的居民超过2.3亿,同时还有很多在一二线热点城市打工的年轻人以后也可能会回到老家的县城生活,他们也都早早在县城买了房子。对于大部分县城来说,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产业不发达,就业岗位少,很难留住人,更不用说吸引外面的人了。而对于楼市来说,人口才是基础,只有有足够的人口才能支撑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很显然,大部分县城现在和以后最缺的就是人口,人口持续不断流失是对楼市最大的利空消息。

债基再遇大额赎回潮 2023年投资逻辑出现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庞华玮广州报道

2022年的债市,出人意料。

从前10个月的“资产荒”走向后2个月的“资产慌”。

“进入11月以后,伴随资金利率中枢提升,债券出现了第一波调整以及公募和理财赎回潮。进入12月又出现第二波赎回潮,赎回负反馈导致信用债市场出现抛售行为,这是理财净值化带来的债市波动放大器效应。”近日,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接受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的赎回潮中包含了地产和疫情政策方向性调整的原因,同时,由于权益市场预期出现拐点转向,也带来对债券市场的投资逻辑变化。

年底再现赎回潮

自2022年11月中旬起,债基遭遇赎回潮,不少债基承受了赎回压力。

赎回潮备受关注,这背后既有已进入历史低位的债券收益率,也有房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与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还有多重因素交织下债市下跌与赎回潮之间的负反馈效应。

迄今,债基的赎回潮仍在持续。

2022年12月30日,华富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富恒利债券基金A份额于12月29日发生大额赎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三天前的2022年12月26日,华富基金旗下的华富恒稳纯债A份额也发生了大额赎回。

Wind数据显示,华富恒利A在2022年12月31日,单位净值为10400元/份,近一年基金收益为-1475%,同期基准为379%,同类的二级债基收益为-507%。

除华富基金外,据记者统计,2022年底还有财通资管、东方基金、汇安基金、鹏扬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汇安基金、浙商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等机构旗下债基出现大额赎回。

比如,财通资管2022年12月28日公告称,财通资管双安债券基金A和C份额于2022年12月26日赎回份额占比较高。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成立不足一月,成立日期为2022年12月9日。

再比如,2022年12月27日,东方基金公告称,东方臻裕债券基金C类份额于2022年12月27日发生大额赎回。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成立仅一个多月,成立日期为2022年11月17日。

事实上,遭遇大额赎回的债基,其中有不少是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和次新基金。

从“资产荒”到“资产慌”

2022年的债市表现,出人意料。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三部投资总监张李陵表示, 回顾2022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呈现典型的从“资产荒”到“资产慌” 。

他指出,2022年的前10个月,“疫情防控”与“地产链收缩”推动经济下行、储蓄增长、社融疲弱,叠加国内通胀可控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二者带动前十个月的“资产荒”。

表现就是,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约束了消费需求,并对居民收入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预防性储蓄需求明显增加,风险偏好下降带动预防性储蓄明显多增;而另一方面,地产链的收缩不仅导致经济下行,还加剧了高息资产的萎缩。

张李陵指出,但进入11月,地产+疫情两大变量出现方向性的变化,市场预期也明显转向,动摇了债券市场的根本逻辑;叠加货币政策开始出现收敛迹象,资金利率从低位向政策利率靠拢,长短端利率均出现大幅度调整。

随后,债市在资管新规下进入负反馈: 债券下跌净值下跌—>赎回—>抛售债券—>净值进一步下跌—>赎回压力进一步加大 ,尤其是理财和非银机构重仓的信用债、商业银行资本债卖压更大,各类利差走扩。

钜融资产研究总监冯昊表示,2022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他将2022年债市走势分为三个阶段:

以10年国债为例,8月份之前波动区间不超20BP。

直到8月央行超预期降息,1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向下突破26%。

但近期债券市场持续调整,触发因素是11月以来疫情和地产政策明显调整,此前压制基本面、做多债市的核心逻辑受到冲击。

冯昊指出,由于债市短期调整斜率较大, 公募、银行理财等债券型产品净值明显回撤,进一步触发了赎回潮,导致了“净值回撤—理财赎回—抛售债券—净值进一步回撤”的负反馈 。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也指出,2022年债券资产虽然整体表现优于权益资产,但不能算传统的债券牛市。

蒋睿的分析也指出,2022年10月之前,利率整体维持窄幅波动,但中枢下降较快,叠加投资环境避险情绪较重,大量资产涌入债市,市场整体陷入“资产荒”。

进入10月后,资金面有所扰动,但整体仍旧震荡为主。

而11月中旬受地产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防疫政策的不断改善,债市在“弱现实”和“强预期”的扰动下快速调整,并引发了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债市回吐了年内大部分涨幅。

业内人士对2022年债市做了很多反思。

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裴晓辉认为,2022年对债券市场来说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角度:

第一是理财转向全面净值化以后,其行为模式从相对更注重配置转向相对更注重交易,使得债市中各类机构行为的一致性更强,也使得市场波动性加大,具体表现在上半年中短信用债利差的压缩,以及近期赎回负反馈带来的债市调整;

第二是市场上会有很多预期,有的预期在短期内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却可以引发市场波动,这也可能会形成交易机会。

现在是投资时机吗?

蒋睿表示,就大类资产配置而言, 站在当下权益资产性价比肯定优于债券基金 。

“但鉴于经济复苏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任何时间点来看,股债动态平衡的组合总是能够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所以债券基金还是具备投资价值的。”蒋睿表示。

同时,他认为,债市快速调整已经给债券投资带来一定的安全边际, 大部分信用品种的信用利差回到了2019年以来的高位,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 值。

蒋睿建议在债券型基金上, 纯债方面建议谨慎防守为主 ,低杠杆、短久期的组合是相对首选,可以选用中低可转债做增厚; “固收+”方面可能表现会好于纯债 ,但也要注意权益中枢和权益部分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此 外转债、REITS产品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

而冯昊认为,赎回潮导致的债市短期快速调整已经基本结束,但中长期看随着基本面逐渐回暖,利率中枢仍有较大概率进一步上行,因此从配置的角度,冯昊同样建议以中短久期为主。经过近期调整以后, 短久期(3年期以内)利率债、中高等级信用债、存单等都已经有比较好的配置价值 ,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足,结构要准”,预计资金利率上行风险可控, 短久期债券加适度杠杆是比较好的选择 。

另外,冯昊认为,在今年经过多次理财赎回冲击后,资金可能重回固收市场,但预计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对短久期中高等级债券利好,但 中低等级债券可能面临一段时间的配置缺失,建议适度规避 。

张李陵表示,2023年利率仍有波动。而信用债结构分化,预计高低等级利差走扩;商业银行资本债利差中枢走扩且波动加大。

张李陵建议,2023年投资上, 首先,利率债方面,波动加大,加强交易 。

第二, 信用债方面,关注基本面及流动性冲击,基于负债端择券 。整体而言,城投债谨慎下沉,关注较高景气行业机会,近期地产政策融资端利好头部,但地产行业基本面仍需进一步观察。

近期理财赎回风波导致信用债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找准定价锚仍是投资关键。

第三, 可转债方面,随着增长预期的回升,转债市场可能会有一定的结构性机会。

裴晓辉认为, 利率债方面,要把握波动中的机会 ,经济在2023年年初利率品种在多种交易逻辑交织之下会有交易性机会;另外,在稳增长发力、财政节奏前置的年份,流动性一般会先保持充裕的状态,可以 关注曲线做陡的机会 , 长端利率保持相对谨慎 ;2023年二季度之后,随着疫后经济复苏的高度、房地产政策的效果逐渐明朗化,需要关注这些基本面是否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货币政策有边际调整的可能。

而信用债方面,裴晓辉认为,经过11-12月债券市场的调整,信用利差大幅走阔, 从当前整体来看,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凸显 。不过当下理财赎回的后续影响尚未完全过去,信用债配置的节奏需要考虑负债端的稳定性。在品种上, 目前相对更看好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 。信用风险多点散发可能会是未来的常态,当前高信用等级主体也都有较为可观的息差,因此 信用下沉的策略风险回报比可能并不高 。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22年基金还要跌多久

2023年春节后股市的开盘时间为1月30日。按照规定,2023股市春节的休市简芹时间为1月21日(星期六)至1月27日(星期五)休市7天,1月28日和1月29日为周末正常休市时间,1月30日(星期一)正前毁常开市羡毕。以上就是2023春节后股市开盘时间相关内容。

中国股市能不能做空

中国股票市场不能也不允许做空,只能做多,虽然融资融券就是股票做空,可是融资融券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中国融资融券特别难,有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券的。可以融资融券的股票都是大盘股,股性不活跃,很难赚钱。可是海外股票市场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做空是慧派备先借入标的资产,随后售出得到现金,过一段时间后,再支出现金买进标的资产归还,可以看出,做空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所以说要是没有巨大资金基本上针对轿宏股民而言做空是誉李不现实的。

怎么看股票成交量

1、成交量红绿柱:成交量红绿柱是最直接反映股票交易量变化的图形。柱体实体意味着当日已完成的交易量,虚框部分意味着当日预估还会继续出现的交易量。当柱体色调为红色,说明当日买进量超过售出量。当圆柱体色调为绿色时,说明当日买进量低于售出量。同时,当交易量柱体和前几个交易日相比,要高很多,说明股票当天发生放量的状况,相反发生缩量的状况;

2、内外盘:内盘就是指以买价成交的交易,成交总量为内盘总数。外盘就是指以售出价格成交的交易,成交总量为外盘总数。内盘与外盘总和为交易量,当外盘数量超出内盘数量时,说明买家力量较强,当内盘大于外盘时,表明卖方力量较强。

2023年黄金会跌到400以下吗?

2022年基金大概还会跌多久?基金行情最新预测。 这目前是投资者们最关注的问题,但是我想说没有人能够预测行情。 我个人认为,2022年基金可能还会继续调整。 但是只要投资者坚定信心,耐心持有,肯定会迎来基金上涨的。 所以,投资者准备开始买基金之前一定要先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基金应该怎么选?基金组合应该怎么配置? 每支产品应该买多少? 自己风险承受力是多高? 什么时候买卖? 怎么买卖? 因为盲目买基金的后果只有两个1:运气好,心态不好,赚点就跑2:运气不好,大幅亏损被套。 考虑好上述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投资或者耐心持有现有的基金品种。 当前市场行情,可以说处于相对低点,可以用闲置资金逢低分批买入的。 当然,不要奢望买入之后会迎来大涨,逢低布局是需要承受一段时间内本金亏损和时间成本的。

2023年黄金不会跌到400以下。

目前国内黄金价格大约在450-500元每克,短期内不可能跌破400元,因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非常多,而黄金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资产,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因此,它的价格一般不会大幅下跌。

黄金的收藏价值:

1对抗通货膨胀

几十年来,通货膨胀十分严重,普遍国家都受此问题的困扰。货币价值贬值,货币购买力日渐降低,钱变得不值钱了。在一些极端的情况,国家的货币通货膨胀严重,钞票就会变得如同废纸一般。

2卓越的避险功能

当世界政局和经济不稳,尤其是发生战争或经济危机时,各种普遍的投资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产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时黄金就体现了很好的避险属性。即使遭遇经济危机,黄金的价格仍能维持不变甚至稳步上升,保持了资产的价值。

3世界通行

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视黄金为出远门的最佳盘缠,时至今日,黄金仍然是世界通行的货币。只要手中拥有真正的黄金,在世界各地的银行,首饰商,金商都能够把黄金兑换为当地的货币,黄金可以全世界通行无阻,它的货币地位比美元还要稳固。

国资委:2023年做好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中房网讯(刘敏/文) 1月12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总结2022年国资国企工作,明确2023年重点任务。

其中,会议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国资委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做好国资国企各项工作。要着力推动提质增效稳增长,强化目标引领、提振发展信心,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和现金流严格管理,提高资本效率、劳动效率,指导企业积极布局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培育更多消费新热点新场景,发挥带动作用、服务地方发展。着力抓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化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落实市场化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持续强化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着力加大国企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加大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力度,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着力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大能源资源、粮食供应保障、战略性物资储备等领域布局力度,进一步突出实业、聚焦主业,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不断提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着力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地方监管企业积极承担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密切关注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做好债务、房地产、金融、投资、安全环保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加快健全风险监测防控工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着力增强国有资产监管效能,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加大国有资产监督力度,不断巩固完善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监督工作体系,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持续深化集中统一监管,以有力有效的监管更好保障服务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国资委将加大对地方国资委的指导监督和服务力度。

业内观点本月排行